英特爾與超微全面支援 2011年SATA3將進入起飛期





主要用於主機板與如硬碟、光碟機、固態硬碟等大容量儲存裝置間資料數據之傳輸介面SATA(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),自2000年11月由Serial ATA Working Group制定出第1代介面SATA1後,第2代介面SATA2規格也已於2004年正式推出。 

與前代規格相較,SATA2傳輸頻寬達3.0Gbit/s,較SATA1的1.5Gbit/s增加1倍。除傳輸速度倍數提升外,SATA2支援真正的SATA原生命令序列(Native Command Queuing;NCQ)串行指令,亦意味SATA2資料讀取效率較SATA1獲得改善。 

此外,為讓傳輸速度符合規格要求,SATA1的資料傳輸線最大長度僅達1公尺,PATA更是短到僅有50公分,但SATA2資料傳輸線最大長度能延長至2公尺,使用者的便利性亦獲得提升。 
2009年5月SATA介面最終規格SATA3制定完成並且發布,除傳輸速度較SATA2倍增外,亦增加多項新技術,在傳輸效率、節能、輕薄化等方面皆進行改善。 

在邁威爾(Marvell)推出SATA3主端控制晶片後,超微(AMD)與英特爾(Inel)亦相繼於2010~2011年全面支援SATA3傳輸介面,在SATA3主端環境將於2011年趨於成熟帶動下,裝置端相關應用亦可望加速為市場接受,DIGITIMES預估,2011年SATA3市場將正式進入起飛期。 

來源:DigiTimes